今年由於時間比較多,加上Jonse Cup的外隊隊伍都是為了準備亞錦賽的亞洲勁旅,於是只要有空,多少觀賞一下,也試著再度瞭解亞洲男籃的新生態,畢竟自從八年前台灣男籃鳥掉後,就很少再關心亞籃這區塊了。
其實也不是對韓國有啥好感,只是看著今年的韓國陣容,發現跟以前的南韓隊的特色十分不同,趁著還有記憶,就寫一下。
還記得十年前南韓的陣容大都是
C: 徐章勳 PF:玄周燁 SF:全喜哲 SG:文景垠 PG:李相敏
裡面PG還有金勝炫,SF也會換成其他人,但是名將就幾個。
十年後的陣容
C:金周成 PF:金敏秀 SF:李圭爕 SG:不知 PG:楊東根
楊東根這次在Jonse Cup打替補,不過個人覺得他應該是先發才對,河馬沒來,方成允也沒來,不然SG應該是方成允,然而看了幾場球,發現韓國隊的SF/ SG這塊,應該是斷層了,李圭燮已經30左右,方成允也跟田壘同屆27了,金裕宅的兒子還太嫩,不覺得他跟20歲時的方成允有強到哪裡去,雖然他的身高在203cm,算是亞洲裡面很高的SF了,可是這次看他打球,中距離miss不少球,不像是傳統的南韓投球方式,可能跟美式訓練有關。
總而言之,現今的韓國已經不像以前是以外線為主的球風,反而偏向內線,幾個射手似乎都不準,也沒幾個聽過的,也不像以前在東亞,除中國以外的球隊只要聽到文景垠,或更早的許載,李忠熙等的名字就輸一半的氣勢,然而,對比偉大的台灣男籃隊之鳥蛋三分攻勢,真的覺得,別人在怎麼爛,還是比我們的強,台灣的籃球,真的是毀於這一梯的球"猩",而這梯的球"猩",也難怪本人每每在籃球場打全場時,只要是對到高中以下的,沒事就是三分,至於基本動作,那是啥?能吃嗎? 想想,真是逼&哀............